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26节

朱翊钧反问对方,这几年,大明境内何时出现过大面积灾害?何地闹过饥荒,百姓大规模死亡?

这几年风调雨顺,各地粮食产量黏连增长,不敢说全国百姓共同富裕,至少与嘉靖、隆庆时期比起来,税赋减轻了不少,绝大多数人也能填饱肚子了。

就连困扰大明近百年的流民问题,也通过取消从业限制而逐步解决。

况且,他只是让礼部按流程筹备大婚,何来铺张一说。

这些言官,先给皇帝预设一个罪名,再苦苦规劝,以彰显自己敢于直谏。

无中生有算是被他们玩明白了。

朱翊钧命吏部挑了个偏远地区的贫困县,把这位劝他不要铺张的御史外放。并下旨,三年内,赋税征收考核不达标,直接罢免。胆敢欺压百姓,胡乱增加苛捐杂税,严惩不贷。

如此,没有人敢再拿大婚之事来烦他。

朱翊钧给《本草纲目》写了序,拿给李时珍看。李时珍看过之后,当场跪伏在地,给他磕了三个头。

他原本以为,朱翊钧贵为天子,说要给他作序,也不过是一时兴起。到时候,会从翰林院找个人代笔。

没想到,朱翊钧还真是亲笔所作,不但亲笔,还一字不落的把他的书卷都看过一遍。

朱翊钧让他看过,没有问题,便让人准备刊印,再送往全国各州府,以备当地医者参考使用。

说起刊印《本草纲目》,朱翊钧又想起个事。当日离京,他曾对陈炬许诺,回京之后,要替他完成梦想——重新刊印丘濬的《大学衍义补》。

正好兑现承诺,他又亲为作序。

不久,《世宗实录》、《穆宗实录》先后完成纂修,都由他亲笔作序。

十月初,朱翊钧收到一封来自辽东的奏疏,是胡宗宪呈上来的。总结来说,就一件事——土蛮派来使者,请求通贡互市。

朱翊钧看到这封奏章也有些惊讶,当初,连俺答都已经臣服大明,就这察哈尔部,还把自己当达延汗嫡系,誓死不从。

土蛮和俺答不同,当年与俺答通贡互市,是因为有把汉那吉叩关投降这个契机,又有三娘子从中撮合。

就在几个月前,还伙同其他蒙古部落、女真部落一起,侵扰辽东。

这就扛不住了,主动提出想要与大明通贡互市?

朱翊钧立即宣内阁首辅张居正,兵部尚书方逢时、兵部侍郎汪道昆、吴百朋议事。

王安刚要领命而去,又听朱翊钧道:“把王崇古和殷正茂也叫来。”

虽然他俩一个刑部尚书,一个户部尚书,但当年都是领兵打过仗的人,尤其是王崇古,他曾一手策划了隆庆议和,在处理这件事上,经验丰富。

朱翊钧不仅收到了胡宗宪的奏疏,还收到了另一封奏疏,两个人上奏的是同一件事,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。

另一个人是辽东总兵李成梁。

胡宗宪在奏疏中表示,既然土蛮主动示好,朝廷不如派人与之谈判,若能让他臣服大明,从此不再举兵,再好不过,若谈不成,朝廷也没有损失。

李成梁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——按照他在辽东多年和这帮蒙古人打交道的经验,其中多半有诈。

土蛮嚣张得很,认为自己的察哈尔部才是北元正统,去年刚修了一部法典,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草原上的皇帝。前些年,不断多次侵扰蓟镇,后来董狐狸等人被捕,朵颜卫被吞并,他找不到机会,又转战辽东。

就在今年上半年,他就三番两次滋扰大明边境,掳走了不少百姓。

现在又来请求通贡互市,必定没安好心。

朱翊钧觉得他俩说得都没什么问题,一时间难以抉择。

张居正也没有轻易……

张居正也没有轻易表态,让其他几人先发表意见。

王崇古主张和谈,原因很现实,两百年来大明都没能彻底剿灭北元残部,现在就更没有这种可能了。不如就像对俺答和吉能那样,早日让其他部落归顺大明,结束连年战乱,还边境百姓安宁。

经过嘉靖、隆庆两朝的混乱,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,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,革除积弊,整顿吏治,发展经济。

这段话,虽然王崇古没敢直说,但也顺利将意思传达给了朱翊钧。

听完王崇古的陈述,其他几人也深表赞同。尤其“当务之急,是大力发展经济”这一条,深得张居正的心意。

坐在御案之后的朱翊钧却不动声色:“李成梁所说,也不无道理,万一土蛮并非真心与大明议和,而是借机挑衅又当如何?”

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发生过,蒙古人、女真人不学儒家文化,没有“两国交战,不斩来使”的说法。事实上,他们经常在谈判的时候,斩杀大明官员。

王崇古说道:“既然是土蛮向大明求和,那在这场和谈中,便应是咱们主导。时间、地点、和谈使、具体条款都应由咱们来订。”

朱翊钧留下张居正和王崇古:“李成梁,和他手下一众将领,地方官员,都反对与土蛮通贡互市。”

“以前有过,蒙古人、女真人,故意在马市挑事,杀害大明官员。”

“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过,我觉得李成梁的担心不无道理。”

这事儿张居正清楚,上一世,正因为反对的人太多,尤其是李成梁反对,此事连拿到朱翊钧跟前讨论的机会都没有。

而这一世,有了朱翊钧救下胡宗宪这一段机缘,事情

其根本原因除了一些大臣以天朝上国自居,不愿与蛮夷修好之外,也担心土蛮狼子野心,不是真心归顺大明。

此时,王崇古上前一步,向朱翊钧躬身一揖:“陛下,这是彻底平息与蒙古兵戈的大好机会,万不可错过。”

说到这里,王崇古抬头看了一眼朱翊钧,神情复杂,似是有话要说。